事件发生时,多数球迷表示,不会只在遇到大事时才看NBA比赛。但事件发生后,10月10日,在上海,NBA中国赛仍照常进行,湖人对阵篮网。场馆依然座无虚席,球迷高呼MVP,近乎疯狂。
莫雷的一条推文、萧华的两份声明,或许让NBA在中国市场又回到了原点,但就在昨天,这扇即将关闭的大门,却被中国球迷热情地撬开了。
在此背景下,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好的体育内容终究是一门好生意。但如果NBA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谁能分得体育领域突然落下的这块巨大商业蛋糕?会是CBA吗?
别再看NBA了,CBA准备好了吗?
据福布斯报道,截至2018年2月,NBA中国的市值超过40亿美元(约合286亿元人民币)。目前,NBA在中国拥有超过3亿球迷,可以说是NBA最大的海外市场。
当官方媒体和第三方内容机构暂停转播NBA比赛时,NBA长期开放的中国市场或将彻底关闭。
虽然央视只是暂停了季前赛,给NBA留下了一些机会,但NBA的管理层对球队的偏好已经很明显了,我们不得不考虑,如果NBA退出中国,哪些球队能够进入中国。
1. 除了NBA,还有很多更有趣的运动。
其实,除了NBA,欧洲冠军联赛也很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其不仅承办了欧锦赛中国赛,还与华录百纳合资成立了中国欧锦赛公司。但NBA有先入为主的立场,屡屡尝试都未能撼动球迷的观赛习惯。
欧冠联赛最早成立于1957年,2000年逐渐完善,是欧洲第一级别篮球俱乐部比赛,也是规模最大的跨国联赛。如果说NBA之外最强的篮球赛事品牌,那非它莫属。欧冠联赛同样比赛氛围热烈,娱乐性十足。前不久,2019篮球世界杯冠军被欧洲劲旅西班牙夺得,NBA球星云集的美国梦之队同样所向披靡。
2. CBA也在不断完善联赛体系
中国篮球近几年也在逐渐学习市场化,2017-2018赛季是CBA联赛迈出经营与管理分离实质性步伐的第一年,中国篮协将CBA公司30%的股份转让给各俱乐部股东,最了解NBA和中国篮球的商业联盟组织姚明担任中国篮协主席。
这一年,CBA创下了全国观众超过10亿的纪录,赞助商数量和运营收入均创历史新高,CBA联赛价值提升,各俱乐部效率提升,CBA公司平均分红较上赛季增长70%-80%。
3. 更换风扇仍需时间
赛事的兴盛最终离不开买单的球迷,但对于看惯了NBA顶级赛事的球迷来说,降低消费档次还是有点困难的。我们还是得承认,CBA距离顶级赛事还是有差距的,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小小的改变,或许就能撬动整个CBA。
规范的运营机制、专业的管理团队、科学的训练体系,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长期的资本投入,而之前CBA相对于NBA来说,蛋糕比较小,资本和人才自然而然地选择流向回报更高的地方。
但随着这次事件的发生,我们明白,即使是在体育领域,我们也需要各方面加强自己,不只是竞技能力,商业运营也同样需要加强。现在对于积极寻求转型的CBA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体育产业商业化离不开内容生产
球迷很难戒掉看NBA的习惯,一方面NBA在中国已经火了30年,主流平台CCTV也转播NBA33年,另一方面,市场对体育内容的需求巨大,优质国产内容的匮乏,推高了NBA的地位。
根据美国知名数据分析公司 发布的体育迷调查报告,NBA目前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联赛,因此受到网络内容平台的青睐,随着这些平台加入版权争夺战,体育版权价格也水涨船高。
NBA转播权在2010年达到每年700万美元,2013年达到每年2000万美元。2015年,腾讯以5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2015-2020年五年周期的转播权。2019年7月29日华录百纳拿下nba赛事转播权华录百纳拿下nba赛事转播权,腾讯与NBA达成五年15亿美元续约协议,版权价格较上一周期上涨3倍。除了转播权,NBA球员的商业代言、比赛门票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收入。
NBA之所以能引起国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造星能力。美国媒体不断关注这些职业球员,抓住他们的特点进行社会讨论,让NBA充满了话题性。几乎每十年一个周期,NBA都会诞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80年代有“魔术师”约翰逊,90年代有“飞人乔丹”,再有“黑曼巴”科比。
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和中国市场息息相关的“小巨人”姚明和“林书豪”林书豪,乔丹和米勒、卡特和麦迪、科比和艾弗森这些NBA球星的对决,也充分激发了球迷的情绪,就像现在娱乐圈的CP一样,这些信息点需要内容生产者去挖掘和推动。
竞技能力是一回事,CBA还需要资金和时间。但与NBA相比,CBA在球员中打造明星的能力明显不足,CBA球队也缺乏自己的文化精神。这或许只需要CBA改变自己的宣传意识,只有球员的市场价值更大,影响力更大,才会成为赞助商持续投入的动力。
预防黑天鹅事件也需要 CBA 取得成功
CBA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体育品牌发展的缺口,填补这个缺口离不开内容制作者,但内容产业其实需要融入CBA。
以腾讯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单纯拥有内容版权,哪怕深度开发,也是多么脆弱。好的内容版权肯定是要抢的,但就算拿到了华录百纳拿下nba赛事转播权,也未必就是老板,因为即使你花了大价钱,还是有可能遇到内容黑天鹅。
续约三个月后,腾讯的NBA版权突然成了烫手山芋,随着事态的发展,从购买火箭特权套餐的会员全额退款,到NBA季前赛全面停播,腾讯体育可以说损失了好几个亿。
腾讯也一直在通过与NBA的合作强化其娱乐平台。在最新一季财报中,公司的战略概要包括三项,前两项是游戏和支付业务,第三项是与NBA的合作。由此可见与NBA的合作在腾讯数字娱乐平台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最新一个赛季,腾讯观看NBA比赛及视频的人数达到4.9亿,创下数字媒体平台单场最高观看人数纪录。此前,腾讯也尝试与NBA大IP展开深度合作,开发篮球相关电竞游戏。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抵御风险。但突然间,这个IP被打下来了,大体育的计划成了空中楼阁。
阿里巴巴二号人物蔡崇信同样深耕NBA,但对他的影响可能远低于腾讯。蔡崇信分别斥资13.5亿和10亿美元收购了NBA球队布鲁克林篮网100%的股份。虽然管理一支球队和运营内容版权的难度不同,但可以看出,切入点越深,遭遇这种意外风险的程度就越低。
看似购买版权可以直接盈利,但这种简单的竞价模式抬高了版权成本,也增加了拥有版权的风险系数。只有这些内容参与者深入行业,成为这个行业的一部分,才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更有荣辱与共的动力。一方面投入真金白银助力球队发展,我们看到广州恒大淘宝队在足球领域取得了罕见的进步。另一方面利用自身资源帮助选手扩大影响力,优酷推出《这!就是灌篮高手》,众多选手成功爆红。
CBA需要寻找一条可以复制的商业路径,因为中国需要自己的体育品牌,而这种需求缺口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篮球领域。中国的新媒体力量或许也能在未来十年抓住体育领域商业转型的机会。体育品牌化之路仍需不断完善商业体系、丰富运营体系,才能从投入走向输出。